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首页   公司介绍   新闻中心   思创视点   解决方案   知识库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产品及服务   在线留言
相关信息
  - 集团型建筑企业工程信息化推进工
  -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研究与
  - 建筑行业信息化应解决的问题
  - 建筑行业信息化遇到了什么困难?
  -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困惑和出路在哪
  - 建筑企业管理的大方向是什么?
  - 建筑企业怎样打造未来的核心竞争
  - 中国建筑行业7大怪现象
  - 访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信息中
  - ERP项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人气榜
  - 信息化行至“十字街头”——建筑
  - 【长期有效】软件工程师
  - 【长期有效】项目组长
  - U盘木马解决一例
  - 访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信息中
  - 罪魁祸首:360硬件大师
  - 公司网站正式开通!
  - 公司简介
  - 企业文化
  - ERP项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推荐
  - 公司与烟台某知名建筑加固有限公
  - 仓存管理系统开始推向市场
  - 仓存管理系统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困惑和出路在哪里? 2012-6-14 8:38:01

 

我们知道,建筑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管理需要从信息化管理入手。但是,不像在其它行业那样,在建筑行业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怪现象。那就是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是靠外部压力而推行,而不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实施。大部分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指令要求之下实施的信息化。非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因为没有政府部门的指令,绝大多数都没有主动实施信息化。

 1、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是难以攻克的一个堡垒

为什么中国建筑行业成为实现信息化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是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难度。建筑施工的生产特点是单件制造,不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每一件产品的生产建造流程不能够一致,作业过程的不统一性、工艺流程不可重复性、作业场地不固定性,使得只能进行单项目管理而不是采取批量生产的管理方式。另外,建筑产品的施工作业过程无法实现高度统一,无法完全进行相同的重复性作业,因而就不能够采用流水线型的大批量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因此,建筑施工的每一个作业流程就无法标准化,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团队也是临时拼凑,再加上现场海量数据复杂混乱。管理者很难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过程数据,管理主要靠拍脑袋,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比其它行业都困难。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有一些进步的、有远见的建筑企业家始终在不懈的追求管理的进步和规范化。比如,他们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从而努力提高企业施工过程的管理水平。

 2、信息化是精细化和集约化的基础

 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管理需做到什么?首先,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做到:任何作业过程都要被精确管控;任何数据都要被采集、处理和利用;任何信息都要被有序传递、储存和整理;任何工作流程都要被纳入计划管理;任何工作内容都要被数据控制;任何管理人员的决策都要有数据支撑。其次,要实行集约化管理就要做到:整合大量基础数据的信息中心在管理层级中向上移;决策、支持和服务能力向上移;加强总部信息优势、成本管控能力和信息支撑能力;企业的利润中心向上移。

要做到这些,建筑企业必须有一个像人身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样的、直至末梢都反应灵敏的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这样的信息化系统,是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管理的基础。那么,ERP 不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吗?回答是肯定的,ERP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为什么ERP 至今没有能够解决使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向消除成本漏洞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向实现规模经济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的问题呢?

 3、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建筑行业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管理的2大支柱,也就是信息化的两大核心任务是:

第一,掌握事前数据。做到事前在施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开始之前,准确、及时、全面的清楚目标实物消耗量、目标消耗标准和目标成本,即事前清楚每一种消耗物该用多少量和该花多少钱。

第二,掌握事中数据。做到事中在施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开始之中和所有的过程中,准确、及时、全面的清楚目标实物消耗量、目标消耗标准和目标成本,即事中清楚每一种消耗物该用多少量和该花多少钱。

第三,掌握事后数据。做到事后在每一个阶段的施工过程完成后,准确、及时、全面的清楚实际消耗量和实际消耗成本,即事后清楚已经用了多少量和花了多少钱。

其中,能够实质性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第一条和第二条。完全实现前两条的核心是事前基础数据和过程基础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获得,即实现数字化建造。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不等于建筑企业管理的信息化。ERP 是整个企业的全部资源的计划平台。不能够仅仅设置在项目这个层级上,而不整合在企业总部的层次上。

 4、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加效益。这四条价值是实现信息化的准则。应该也适用于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这些准则应该不仅适用于集团公司总部,还应该适用于下属公司。不仅仅要适用于施工企业公司层面,还应该适用于各个项目部。不仅仅要适用于项目部,还应该适用于项目下面的主要岗位。也就是说,对于集团公司总部,对于下属公司,对于项目部,对于预算员、材料员等项目部具体的工作人员,都要让他们看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加效益这四个核心价值。而不是仅仅给他们增加工作量,增添麻烦,施加压力,限制自由,

整合这样的基础数据的信息系统,其最大的价值是使建筑企业从每个项目的生产流程内部,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浪费、准确进料、精确用料、减少库存、加速周转、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最终实现提高项目利润,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精细化管理基础上的精细化建造,才能够真正实现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就达到了与制造业精细化制造同等的管理水平。这应该是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实目标。

 5、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应该是什么?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ERP,应该具备两大方面的功能:核心生产过程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工作内容信息化管理功能。

其中,第一种功能,即渗透生产过程每一个流程细节的过程消耗、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强大的计划管理能力,应该是信息系统或ERP 的真正核心功能之所在。在建筑施工企业里,ERP应该有能力对一些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指标或基础数据,包括实物消耗量、材料价格、标准消耗量、造价成本、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等,达到以下5点的管控标准:(1)对应该消耗多少量(材料消耗清单)提前知道;(2)对过程数据全面把控和掌握;(3)电子化的过程基础数据能够自动化生成,并实现智能化的对比和分析;(4)形成一个时间上前后关联、上下管理层级之间共享、不同工作单元之间可以横向对比和互通的数据信息系统;(5)所有基础数据的形成和分析整理必须实时、准确、完整。

 6、信息化最重要的是整合事前数据和过程数据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的数字神经反应和传输系统,相当于是企业信息的数据大树或者数据大厦。ERP 系统就应该是企业信息的这样一个数据大树或数据大厦。企业信息系统里面如果没有事前基础数据和过程基础数据,就等于这棵大树没有根,就等于这座大厦没有基础。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应该纳入ERP 系统管理的企业数据,不是财务数据,不是人力资源数据,不是资金管理数据,不是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不是资产管理数据,不是办公自动化……不是事后数据,而应该是核心业务流程中的事前基础数据数据和过程基础数据。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实现信息化,最应该首先全面、准确、及时管理的是施工项目的实物量数据、价格信息数据、消耗量标准数据和全过程动态的成本造价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管理,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生成、运用这些数据,才是建筑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之所在,才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7、事前知道是发挥信息系统核心价值的关键

 目前在建筑行业所采用的信息系统即ERP,解决的只是事后知道“用了多少量”和“花了多少钱”。但是,无法做到在事前和在全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准确、及时、动态、全面知道“该用多少量”和“该花多少钱”。这就是因为施工流程中的核心基础数据没有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处理。

一个有效的 ERP 应不仅能够在事后迅速、准确、全面的知道“用了多少量”和“花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事前和整个过程中随时、迅速、准确、全面的知道“该用多少量”和“该花多少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充分体现ERP 的核心功能价值,即体现其强大的生产过程计划管理能力。

制造业如果取消用ERP 进行事前管理,如果不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对生产制造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提前计划和控制能力,可以想象,成本或消耗何止会上升10%?也就是说,信息化至少能够使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下降10%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事实。

 8、当前建筑企业推行信息化遇到了什么问题?

 以上这些核心功能是ERP 应该实现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只有满足这些功能和要求才能够实现其核心价值。在管理现代化的制造业的企业里,比如在家电制造企业里和在汽车制造企业里,ERP的这些功能早已经成为现实。在中国制造业中,ERP的功能是完整的。而在建筑行业中,目前所推广的ERP 至今还不是完整的,所缺少的正是ERP 发挥核心价值的最核心的那部分,即渗透到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流程的全过程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因而丧失了对施工过程的流程计划管控能力。

目前建筑行业信息化陷入困境的根源有三个:第一,信息化最关键的核心任务没有完成,没有生产过程基础数据的解决方案。不能够掌握生产过程核心业务流程中的基础数据,就只能在施工流程的外围职能管理上打转转,实现不了信息化的核心价值。第二,没有为项目创造明显的价值。因为没有做到事前知道,只是在事后能够统计出所需要的数据。不能够在事前和整个过程中随时、迅速、准确、全面的知道“该用多少量”和“该花多少钱”,就无法体现资源计划管理的价值。第三,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定位错误。目前信息化工作仅仅强调对项目部的管控功能,而不是强调为项目部创造价值、加强支持和提供服务的功能。以管控为价值核心的ERP,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是错误的。理念的错误、定位的错误和目标的错误,必然使推行ERP 没有内在动力,导致在实施和推行过程中的遇到阻力和抵制。

 9、衡量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功能的准则有哪些?

 建筑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数据管理方案呢?换句话说,衡量ERP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完整性的准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六大准则是衡量建筑企业ERP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完整性的依据。

第一,基础数据的电子化。将施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全部实物量信息(包括图纸、变更洽商资料、其它各种技术参数等等),至少要在每一个施工环节实际开始之前,转化为四维电子化模型——BIM模型。并统一整合到一个可共享一切数据的动态平台之上。

第二,基础数据的关联性。在以上的模型或平台上,必须实现工程施工的不同专业、不同工作时间段、企业不同管理层级、不同工作单元所有数据和信息的互通性。

第三,基础数据的智能化。所有数据必须能够随时实现自动生成、自动拆分、自动分类、自动汇总、自动分析、自动对比、自动计算、自动共享、自动查错。即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第四,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基础数据不仅需要有实物量的事前预算数据和事后实际发生数据,而且还要有准确、及时、全面的价格数据;不仅需要有预算和实际发生数据,而且还要有管理控制指标数据(如定额数据),作为管理控制的标准、依据、参照指标。

第五,基础数据的网络化。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大的建筑企业跨地区管理和施工项目异地管理的需要,所有必须满足能够利用广域网整合和管理所有数据的技术要求。

第六,基础数据的动态性。在施工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更改,比如图纸的修改、参数的变更、各种施工技术要求的变化,必须能够迅速、及时的在整个数据系统中予以体现。也就是说,必须实现系统数据实时的准确性和实时的全面性。

 10、信息系统应该提供哪些基础数据管理方案?

 为了满足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完整性的准则,全面整合建筑企业基础数据的ERP必须具备5大管理方案,或者叫做5大模块,包括:BIM技术的有效应用方案、动态的实物量统计管理方案、实时的价格信息管理方案、完整动态的企业定额管理方案和全过程动态造价统计管理方案。

BIM 模型是建筑企业信息化所必备的最基础的基础数据库平台。没有BIM技术的在企业内部的广泛普及和有效应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可以说,BIM技术是引领建筑企业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进展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动态的实物量统计管理方案和全过程动态造价统计管理方案分别要解决的是,消耗量统计系统和造价测算与监控系统,能够准确、及时、动态、全面的知道“该用多少量”或“该花多少钱”。 企业定额管理方案则是提供一个智能化的消耗标准形成机制。

实时的价格信息管理方案解决的是,集中、统一、自动、智能的价格采集方法、比价机制。其实,最真实、最准确的价格信息,不在外部,不在定额站,也不在价格信息网站,而是在建筑企业的内部。我们缺少的是一个自动收集整理这些价格数据信息的系统。

 

 
 

思创软件(C)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TRON - 鲁ICP备11028810号